蔡邕带着萧逸,满面春风地快步向前迎接。阳光洒在他们身上,勾勒出他们庄重而又欣喜的身影。“马融兄、郑玄兄、崔寔兄,今日劳烦各位前来,实乃萧逸拜师之幸。”
马融下了马车,爽朗地笑道:“蔡邕老弟相邀,又听闻是收徒之喜,我等怎能不来。这位便是萧逸?”
萧逸赶忙上前,恭敬地行礼,身姿挺拔如松:“晚辈萧逸,见过马融大人、郑玄大人、崔寔大人。久仰各位大人之名,今日得见,实乃三生有幸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郑玄微微点头,仔细打量了一下萧逸,目光深邃而又犀利:“听闻你在战场上颇有功绩,如今又拜蔡邕为师,想必是有一番抱负。”
萧逸恭敬地回答,声音清晰而坚定:“大人,晚辈目睹天下大乱,百姓受苦,愿以所学,治理幽州,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。但晚辈深知自身才学不足,故拜蔡邕大人为师,还望各位大人多多指点。”
崔寔微笑着,他的笑容如同春日暖阳般温暖:“年轻人有此志向,实属难得。幽州之地,虽偏远却也重要,治理起来不易,你有何想法?”
萧逸见问,深吸一口气,开始阐述自己对幽州发展的一些初步计划。他的声音在别苑中回响,条理清晰:“晚辈以为,首先要稳定民心。如今战乱频繁,百姓惶恐不安,当以仁政安抚。其次,发展经济是重中之重。幽州土地广袤,可鼓励农耕,同时,其矿产资源丰富,可合理开采。再者,加强军事防御,以保一方安宁。最后,招揽人才,广纳贤能之士,共同为幽州发展出谋划策。” 几位大人听后,时而点头,时而沉思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,洒下斑驳的光影在他们身上,仿佛为这严肃的讨论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。
马融抚须,须髯在阳光下泛着银光,他缓缓说道:“你之想法有可取之处,但实施起来需注意方式方法。比如发展经济,幽州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,可充分利用。其北部边境与外族接壤,贸易往来可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助力,但也要注意边境的稳定。”
郑玄也说道:“在招揽人才方面,不仅要靠蔡邕之名,自身亦要有容人之量和用人之能。人才各有其脾气秉性,需用其所长,避其所短,方能让他们各尽其能。”
萧逸认真聆听,不时点头,眼中闪烁着光芒:“多谢各位大人指点,晚辈受益匪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