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
讨论完包括“吃拉之道”、“劳休之道”、“合分之道”、“生死之道”、“七情之道”、“言语之道”、“疾医之道”等在内的“物群之道”后,杜布和杜五花兄弟俩已经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。
杜布喝六阶极品灵茶。
杜五花对此不感兴趣,只是吃些六阶极品灵食、六阶极品碎玉等。
至于阴阳五行兼备的灵气,这“空也仙空”中简直是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。
讨论完第二组后,俩兄弟开始了关于第三类、包括“视之道”、“听之道”、“闻之道”、“味之道”、“触之道”等在内的“感官之道”的讨论。
——
和“吃拉之道”、“劳休之道”、“合分之道”、“生死之道”、“七情之道”,“言语之道”、以及“疾医之道”等一样,其实“感知之道”同样是物群自身的道的一部分,因为各类物群需要对外界进行观察,然后再能做出适当的反应。
正是这些持久的反应,构成了其趋利避害、趋乐避苦的各种行为选择。
但这些反应或行为选择之所以发生,却离开不物群对各部的感知。
对外界的感知,有视觉、嗅觉、听觉、味觉和触觉等。
这些感觉各有其特性,因而可以分为“视之道”、“听之道”、“闻之道”、“味之道”、“触之道”等类别。
——
外部事物反射光线,这些进入脑海,然后脑海中形成视觉印象。
人类见物之视形,即是如此。
凡人常说,“眼见为实。”
但在“视之道”上,此类看法实在大错特错。
因为人类的“视之道”,非鸟类或兽类的“视之道”。
不同物群对“视之道”的需求或感官不同。
鼹鼠等野兽因生活于地下,视线受到严重阻碍,因此对视觉的需要低,眼睛很不发达。
野狼、狮子、猫头鹰、野猫等喜欢在晚上捕猎,所以夜间视觉很是发达。
而相当多的鸟类和昆虫能看到人类所看不到的光线,有独特的静感和动感视觉,并能以阳光的偏振光引导飞翔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——
与视觉类似,听觉之于人类必不可少,否则口头的语言交流会大打折扣。
但听觉亦仅为各类生群的“听之道”的一部分。
因为有的动物能听到更低频或更高频的声音。
蝙蝠能以声音进行定位,而大象等发出的低沉的声音能穿越阻碍,实现远距离的交流。
而且,和人类较小的和不能晃动的耳朵不同,相当多的兽类的耳朵都比较大,上面布满了纤细的、可以帮助感知的茸毛,并且耳朵能随意地转动方向,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感知能力。
——
嗅觉和味觉相联系在一起。
人类嗅觉相对发达,能闻到各种各样的香味、臭味、辣味等,从而帮助鉴别食物或环境的好坏。
而人类的嗅觉相对于许多野兽而言要弱小许多。
像蛇、蝴蝶、野猫、野猫、野狼等都有远远超过人类的、极其发达的嗅觉,因而甚至于可以借用发出气味和感知气味来确定地盘、发出求偶信息、发出食物来源信息等。
可以说,嗅觉是相当多的虫类、鸟类和兽类共通的重要感知与交流方式。
六弟杜小白专攻嗅觉,他将其称为“闻之道”。
对于这种命名,杜布和阿花自己都觉得勉强,但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出来,因为二者的嗅觉相对以前提升了很多很多,但相对于小白则相差甚远。
——